机械学院开展“科技筑梦童年,文化滋润心灵”科普志愿活动

发布者:机械学院院办发布时间:2025-07-09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引领大学生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培养科学思维,赓续文化薪火,7月1日和7月3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科普志愿服务队联合福建省机器人协会、仓山区国投浦上幼儿园、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科技筑梦童年,文化滋养心灵”为主题,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实践活动。活动设置“非遗福船文化”手工实践、神奇的太阳能小车之旅与“3D打印技术”科普课堂三大板块,为小朋友们带来沉浸式科学探索之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科技的奇妙,在心中悄悄播下探索与传承的种子。


文化赓续



  在校园里,机械学院科普队为小朋友们讲解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通过介绍船的种类、船的发展、船的结构等内容,逐渐引出木船的神奇结构——水密隔舱。服务队成员结合生活实例,生动形象地讲解了水密隔舱“一舱漏水,全船不沉”的科学智慧,并融入了明代抗倭的历史故事和福建舰的科学成果,凸显水密隔舱在船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在手工实践环节,在志愿者们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化身“小船匠”,利用船模型和泡沫纸板,分组合作搭建水密隔舱,通过模拟航海漏水情形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水密隔舱对航行安全的重要意义。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科学原理,更感受到了非遗的力量,让文化在互动中自然赓续。




阳光驱动


机械学院科普队还为小朋友们科普了太阳能小车,由福建理工大学方程式赛车队的故事激起大家的兴趣,再结合动画视频,生动讲解太阳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继而揭示太阳能小车在无电无油时,靠光伏板“吃阳光”就能跑起来的奥秘。除此之外,他们以太阳能这种新能源为切入点,延伸分享了生活中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等护环境的小事。科普讲解结束后,科普队队员们引导小朋友们用模型零件组装太阳能小车。在队员们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专注地将一个个零件对齐、拼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在试错中悄悄提升,对太阳能小车的结构、组装流程也从抽象的讲解变成了真切的感知。本次科普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太阳能小车,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唤醒了他们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技赋能



3D 打印技术的科普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特色。科普队用动画视频揭示了 3D 打印逐层打印的原理,并以堆雪人、做冰雕为例,生动讲解了增材制造与减材制造的区别。此外,他们还为小朋友们说明了3D 打印具有节约成本、保护环境等优点。通过播放视频,现场展示了3D打印机逐层打印的全过程,让小朋友们对逐层打印技术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实践环节中,志愿者们耐心地引领小朋友们打开 3D one 建模软件,屏幕前,孩子们小手握着鼠标,专注地在电脑上构建各种模型,指尖在鼠标上拖动、轻点,每一笔都透着认真,屏幕渐渐被各种有趣的模型填满…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 3D 打印的技术原理,还点燃他们的创新创造热情,尽显科技赋能的力量。




  本次科普活动紧扣“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并重”的国家战略,活动全程贯穿“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既落实“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通过科技启蒙与文化浸润,为新时代青少年厚植文化自信与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新路径。